大西洋鱈 Gadus morhua
太平洋鱈
太平洋鱈魚(鱈魚科)Gadous macroceph
形態特徵:體延長,稍側扁,尾部向後漸細一般作長25∼40厘米,體重300∼750克。頭大,口大,上頜略長於下頜,頸部有一觸鬚,須長等於或略長於眼徑。兩頜及犁骨均具絨毛狀牙。體被細小圓鱗易脫落,側線明顯、背鰭3個,臀鰭2個,各鰭均無硬棘,完全由鰭條組成。頭、背及體側為灰褐色,並具不規則深褐色斑紋,腹面為灰白色。胸絡淺黃色,其他各鱔均為灰色。 分佈於北太平洋。
大西洋鱈 G. morhua
太平洋鱈 G. macrocephalus
格陵蘭鱈 G. ogac
Ruvettus pretiosus 油魚
油魚,又名「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拉丁學名Ruvettus pretiosus,屬帶鰆科,亦是棘鱗蛇鯖屬的唯一品種。該魚常見於世界各熱帶和溫帶海洋,活躍於100至800米的深層海域。根據紀錄,油魚體長約80至200厘米之間,最重紀錄是63.5公斤。
油魚體形長而略側扁,背腹成弧形,外型像似帶鰆魚(Rexea solandri ),但嘴和眼都較小,且有較低和稜狀的第一背鰭。油魚的鱗細小並呈針狀,而每行鱗片都有一行小氣孔相間。
油魚魚身光滑顏色鐵灰,魚眼瞳孔發出明亮的磷光。魚肉則呈黃白色,質感類似禽肉,油份重,雖然可以食用,但因為內含的蠟酯(又名蛇鯖毒素 Gempylotoxin),人體難以消化,並累積於直腸,因而部份人進食後,會導緻腹瀉、胃痙攣等不適,油份可能會不斷從肛門流出。
各地食用油魚的取態和新聞事件
該魚日本已禁止進口,美國FDA亦不贊成進口和洲際交易,澳洲政府更不建議該魚入饌。英國也曾指示食物供應商,不要將油魚與相似的魚類混淆。
而香港的百佳超級市場,以「藍鱈魚」、「鱈魚(油魚)/ CODFISH(OILFISH)」名義銷售油魚,遭多名消費者投訴,指食用後感到不適,事件獲傳媒廣泛報道。然而百佳指稱,「油魚」為「鱈魚」的一種,事件亦不涉及品質和安全問題。但當局指出,消費者難以外貌分辨魚類,更指根據文獻記載,「油魚」與「鱈魚」是不同種類,正跟進百佳是否使用失實標籤,違反相關法例。
在台灣,亦有傳媒發現販商以「圓鱈」名義出售油魚,市面上亦流傳所謂食用油魚的減肥方法,利用油魚的蠟質阻礙人體吸收營養,從而達到減重目的,但此舉或有損建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