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美感是什麼 [打印本頁]

作者: 施文祥    時間: 2006-8-24 14:10     標題: 美感是什麼

很多西方美學家看作就是審美對象,而審美對象是審美態度(心理)加在物質對象上的結果,因此美是美感所創造出來的,從而美感和美也就是一個東西。這樣解釋美的本質、根源是不對的,但解釋美感現象確有一定的道理,醜的東西因為有審美態度(心理)的中介,也可以成為審美的對象。並且同一個對象,因為審美心裡的原因,對不同的人或同一個人有時感到美,有時不感到美。從美的本質(哲學問題)到現象(包括許多心理學問題)不是那麼直接、間單,相反,要特別注意在兩者過渡中的許多重要問題。美從根本上是如何來的(美的本質、根源)與你為什麼會對某一事物感到美,亦即某一事物為何會成為你(個體或某一具體社會、時代群體)的審美對象(美學客觀)相區別開,乃正式問題的不同層次。對審美經驗、審美感受、審美態度,或總稱之為審美意識的研究,自十九世紀費希納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學」與「自上而下的美學」的區分,要求美學從哲學體系中解放出來之日起,美學在審美心理學方面開拓了豐富的新領域、新方向。例如:在中國享有盛名的移情說、距離說,都是以某種美感經驗的特徵來確定審美規律,認為美或審美是某種無功利實用的心理距離、某種主觀情感的移入對象,都是以日常審美的心理經驗為依據或出發點。當然,如果追溯歷史,柏拉圖的迷狂說,亞里士多德的淨化說,十八世紀英國經驗派美學以及中國古典美學都已經注意審美心理特徵問題。馬克思說過,只有數學進入某種學科才能標誌著這個學科的成熟。傳為馬克思寫的<美學>條目中曾說,「我們必須有一門以數學位基礎的更完善的心理學」。藝術要善於通過物質材料造成這種結構完形,來喚起觀賞者身心結構上的類似反應,並切不在於只以題材內容使觀眾了解意義而已。外行只看題目,內行卻由型體結構本身直接了解到作品的意義,喚起身心的同樣感受。心裡分析並未提供任何審美的標準或解釋,它或者可以解釋一首詩、一幅畫、一個作家、一種意象表達了某種隱祕的深層情慾,暗含著某種無意識,但它「卻不能給好壞藝術劃出一條界線」。




歡迎光臨 雷達部屋論壇 - 香港討論區 ! 電台資訊的論壇 (http://bbs.lritat.co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