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2 20:56 kevinchow
日本人的來歷

想當年武大郎被潘金蓮和西門慶毒死後,拋入黃河中漂入大海。大郎命不該絕。冰冷的海水使他醒過來。這時游來一隻大烏龜,托起了大郎。「我現在救了你, 你以後一定要報答我」。大郎應之,烏龜托著大郎到了一個島上。這個島上全是一些矮個子的漁民,漁民看見了大郎大喜,奔走相告,說是島上來了一個高大、 英俊、威猛的男子。漁民們開會,商量著:「咱們的祖祖輩輩都這麼的矮,要利用這位同志的身高優勢來改良咱們的人種,就推舉他為咱們的國王吧。」於是武 大郎就當了國王。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武大郎很快就有一群王子。這些王子散落到民間與平民女子通婚,於是從此以後當地的居民的身高都有了顯著的提高。















武大郎當了國王以後仍然不忘對西門慶的仇恨,每天想著:「西門慶真是可惡,日來日去,日到本人頭上了。」正好一大臣前來求賜國名,大郎隨囗道:「日本 人。」另一大臣拿出白布求畫國旗。大郎隨手摸出一塊炊餅,大力拍去,想到西門慶,羞怒交加,噴出一口鮮血在炊餅上。就成了日本的國旗。大郎又想,「西 門慶和潘金蓮想害死我,然而我的運氣不錯,挺長久。」立即下詔,在國旗上寫上:武運長久。意思就是:武大郎運氣長久。又想起當初對大烏龜的承諾,下令 全國視烏龜為神物。大郎是賣炊餅出身,見人就大鞠躬為本色。全日本見國王如此,無不倣傚。















武大郎作為國王,開頭還相當勤勉。每天都是「有事出班早奏,無事早早退朝」。但過了一些日子,他覺得很沒勁。官員們雞毛蒜皮的事都要講大半天。於是他 說:「你們以後把事情的重要內容寫成奏折,交給我看。」大臣們很驚奇的說:「什麼叫做寫?我們不識字,不會寫。」武大郎說:「好吧,我給大家辦個補習 班,掃掃盲。」於是武大郎憑自己有限的知識給大臣門開了個掃盲班,學習文字。但武大郎是個賣炊餅的人,只認識很少的字,很多字他只記得一些偏旁部首, 大臣們在學習及往外傳播的時候,又忘了一部分字,於是這就是形成一種「假」文字,平假名、片假名之類。這是東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天,大郎發現臣民沒有姓。於是他又說:「這可不行,得有名有姓才行。這樣吧你們住在哪裡就姓什麼吧。」於是就有了「田中」、「松下」、「山口」之 類的姓氏。至於名字,就一二三四五六七的排吧。但老大不能叫大郎,那是我的忌諱,只能叫太郎。老二不能叫二郎,那是我弟弟武松武二郎的忌諱,只能叫次 郎,其餘的你們就按順序叫吧,我沒有意見。」於是這個國家就有了山口太郎,田中次郎、山本五十六等等名字。















武大郎當了國王后,老是吃山珍海味,吃都吃膩了。他想起當初在海上漂流時,沒有東西吃,只能捉生魚吃,現在回想起來那味道還是相當不錯,於是他叫廚師 做魚時一定要生做,不用做熟。這道菜推廣開來,得到日本人的歡迎,從此成為該國的一大名菜「魚生」。 武大郎還發現,日本人像中國人一樣,睡覺都睡在床上。他很生氣,想當初潘金蓮和西門慶搞婚外情,西門慶經常到自己家裡,搞到自己沒有地方睡,只好睡在 地上。既然我當國王的都要睡在地上,你們也只能睡在地上!這樣子才能不忘奪妻的恥辱!於是他按照這個意思又頒布了一項法令,從此以後日本人只能睡在一 張蓆子上,這就是所謂的「塌塌米」。















武大郎在中原時被人稱作「三寸丁」,有些自卑感,他在日本怕被人看扁。便下令全國比自己高的男子都處死。很多家庭為了讓兒子不死,將兒子打成羅圈腿。 所以日本人矮而且羅圈腿多。大郎因為潘金蓮而痛恨女人,下令日本女人只能在家伺候丈夫,而且要跪著伺候,已示懲罰。漂亮的女人全部處死,所以日本的丑 女極多。















武大郎當了若干年的國王,無疾而終。他臨死之際,仍然為打不過西門慶、報不了奪妻之仉而耿耿於懷,於是留下遺訓,要子孫後代找西門慶報仇雪恨 。後來他的子孫們日夜*****練,跑到少林寺偷學了幾招功夫,為了紀念國王武大郎,取名「武氏道」,後來因為日本人的文化程度低,加上該國的文字是假文字, 結果被傳成了「武士道」。因為武大郎白手得天下,這些功夫又被稱作「空手道」。 到了明朝,武大郎的後人便開始派人登上中國領土,尋找西門慶報仇,被中國的英雄戚繼光趕下了海,那就是歷史上的「抗倭」。















進入了二十世紀,日本人在中 國自北向南,自東向西跑遍了中國大半河山,還是沒有尋到仇人西門慶。於是他們居然要中國人學習他們的「假文字」,要中國人取他們那樣的名字,要中國人 在「炊餅」旗子下面實行「大東亞共榮」。這真是讓中國人笑掉了大牙。 最近,武大郎的後人據說有可靠情報,懷疑西門慶躲藏在@!#$一帶,於是在@!#$對面的釣魚島,好像整天有人在那裡賣炊餅了。 綜上所述,中國人是日本人的祖宗。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人的來歷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